123言情欢迎您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123言情 > 历史 > 大明:史上最强太子 > 第399章 科举大诏,天下震动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399章 科举大诏,天下震动

    接下来的一个月,朝堂上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。

    其一,杨宪贪污案发,朱元璋震怒,将杨宪剥皮实草,并且穷治杨宪朋党。三百多名大小官吏牵涉其中,受株连的总人数超过了四千。

    其二,御史台弹劾左相国李善长居功自傲,对皇帝执礼不恭——曾经皇帝生病十余日,李善长都不入宫探望。非但如此,李善长的儿子驸马都尉李祺,也六日不来朝见,实在是恃宠而骄了。朱元璋从善如流,下旨削李善长年禄一千八百石,以示惩戒。

    其三,朝廷右相国邵荣,年龄老朽,请求致仕。朱元璋略作挽留,便行允准。

    其四,升尚书右丞胡惟庸为右相国。

    其五,钦天监监正、御史中丞刘基,保留钦天监监正之职,免去御史中丞之职,进级为御史大夫。刘伯温的御史中丞之职,由江浙行省参政陈宁接替。

    其六,拱卫司从即日起,改名锦衣卫。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,就是毛骧。锦衣卫的职责有三:其一,守卫值宿。其二,侦察与逮捕。其三,典诏狱。

    老实说,天下只有朱标一个人明白,朝堂这番复杂变动背后的逻辑。

    杨宪就不用说了,贪污腐化,结党营私,朱元璋不杀他还留着过年?不但要杀,而且要大杀特杀,以震慑那些察举制的官员。从长远上看,这种震慑的作用当然不大。但是,从短期来看,这种震慑的效果还真是相当不错的。至少几年内,那帮想要结党营私贪污腐化的官员,会好好想想自己的脑袋和家人。httpδ:Ъiqikunēt

    处置李善长,让邵荣退休,和提拔胡惟庸,这三件事其实是一件事。邵荣不退休,胡惟庸哪有上位的机会?不处置李善长,打击李善长的威望,胡惟庸即便当了右相国,又哪里有和李善长打擂台的资格呢?当然了,朱元璋对胡惟庸也不是什么真爱。关键是,维持平衡。李善长和胡惟庸势均力敌,互相牵制,互相监督,才能让察举制的官员们堕落的不要太快,更不要在科举中使什么阴招。

    刘伯温、陈宁、毛骧的任命,毫无疑问,是在增强大明监察机构的力量。科举制选出进士之后,经过两三年的历练,才会逐渐提拔。那么,究竟要提拔谁呢?究竟是谁,只能在原地踏步呢?怎么防止营私舞弊?那些察举制的官员们,会不会团结起来,对科举官员们进行排挤?所以,朝廷的监察力量必须增强,防止各种狗屁倒灶的事情发生。

    毛骧就不用说了,本来就干的监察的差事。现在拱卫司改为锦衣卫,进一步增强了锦衣卫的规模、合法性、权威性。必须说明的是,锦衣卫虽然名为“卫”,但不仅仅一卫五千人。锦衣卫的全称是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,简称“锦衣卫”,下辖前后左中右五卫,总人数将近三万。毛骧这个锦衣卫指挥使,现在也一跃成为正三品的大员,算是朝堂上数得着的大佬之一了。

    刘伯温不但有能力有手段,还为人清高,别说贪官污吏了,就是和普通官员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。朱元璋虽然不大喜欢刘伯温,但内心也承认刘伯温是御史大夫的最佳人选。现在,既然朝廷有需要,朱元璋也不介意再提拔提拔他。

    至于陈宁?biqikμnět

    此人就是那个为了完成税收任务,用烧红的“烙铁”对百姓进行征税的酷吏。他为了上位,甚至连亲生儿子都能活活打死,其心性的凉薄可见一斑。陈宁这样的人,朱元璋也不喜欢。但是,把陈宁放在御史台对付贪官污吏,还是很好用的。朱元璋虽然不喜欢陈宁,但和对待刘伯温一样,照样重用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一句话,这六件大事,都是朱元璋为了大明推行新式科举在保驾护航。

    果然!

    很快地,大明重开科举的诏书,明发天下了!

    在这道诏书里,除了和朱标商议的“三科取士”“逢进必考”“增加小吏收入”“取消官吏之别”“官吏犯罪牵连家人”“划分南北榜”等原则之外,还增加了很多细节。

    比如说,新进的高丽行省,单独定榜,取士五十人。

    比如说,各省考中进士的数量和名次,与各省官员的政绩考评相挂钩。一个省考中的进士数量越多,或者说进步越大,官员们的考评就越优。无论是俸禄,还是升迁,都有一定的倾斜。

    比如说,各省参加科举的举人数量,根据人口、地域、对国家的贡献,综合划定。比如说,大致相同的情况下,哪个行省缴纳的税收越多,举人数量就越多。再比如说,边疆省份,虽然经济不发达,但是承担着大量的边防义务,可以酌情增加举人数量。还比如说,在战争、救灾中尽义务较多的省份,也可以进行适当倾斜。总而言之,某些省份偷奸耍滑,偷税漏税,尽量减少对帝国承担的义务。这些省份在大明朝廷政治上的话语权,会逐渐减低。相反地,对帝国最贡献越多的省份,同等情况下举人的数量就会越多,政治上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增加了。

    还比如说,大明朝廷将九品官以下的小吏等级,定为流外九品。这其实就是唐朝故智,将小吏也分个三六九等的,也好划分俸禄,进行升迁贬谪

    另外,小吏们虽然增加了俸禄,但毕竟不算多,为了这点俸禄背井离乡,肯定是不现实的。所以,朝廷规定,进士们初为小吏,虽然要离开本县任职,但原则上不出本府。九品官以上,不在本府任职,原则上不出本省。七品官以上,原则上不在本省任职。

    还有,依照距离南京的远近,各省官府要给予举人们五两到二十两不等的盘缠。以免寒门子弟,没有足够的盘缠,无法进京应试。

    对了,朝廷还规定,虽然取消了官吏之别。但是,有十二年的过度期。在这十二年的过度期内,从吏升为官,以科举进士为优先,以原本小吏为特例。十二年后,进士逐渐充盈,再对所有小吏一视同仁,完全没有官吏之别。httpδ:Ъiqikunēt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总而言之,关于大明的新式科举,朝廷考虑的甚为周到,定下了各种细则。

    哗~~

    这道多达三万字的诏书一发出,真如同一石激起了千层浪。

    之前的大明军民百姓们,讨论的是什么?

    皇帝将杨宪剥皮实草,是不是太不讲情面了?毕竟,杨宪为朝廷效力近二十年,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是?还有,此案株连四千余人,是不是太苛虐了?

    锦衣卫人数近三万,是不是皇帝太不信任官员?秘谍机构如此扩大,恐非朝廷之福啊!

    胡惟庸为人不怎么样啊,怎么得皇帝如此重用?是不是使了什么盘外招?

    刘伯温够走运啊,虽然朝野上下都不怎么待见他。但是,就是因为是太子的老师,半截身子都入土了,还能更上一层楼!

    陈宁这厮,不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周兴、来俊臣吗?这种人也能升官?还有天理吗?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总而言之,最近朝中发生的大事太多,大明的军民百姓们能够议论的事情实在太多了。

    而现在呢?

    科举!

    科举!

    还是科举!

    无论是关心朝政的军民百姓,还是只管自己小日子的贩夫走卒,现在热烈讨论的只有一件事,那就只有科举!

    没办法,这科举之事,不但跟朝政密切相关关系着整个帝国的命运。而且,关系着帝国几乎每个人的命运。

    完全可以说,科举大诏一出,天下震动!http://www.123xyq.com/read/5/5469/ )

加入书签
投推荐票